巴城老街东宝笛馆印象记

日期:2012-10-29 浏览:672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是因为馆主陈东宝的传奇经历,巴城老街上的东宝笛馆也就变得有点“传奇”。
       初秋的一天,记者慕名前往位于老街西头、常熟塘河畔的东宝笛馆。刚走到街口,就有阵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原来,在河边的凉亭里,陈东宝正教几个孩子吹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孩子们非常投入,一丝不苟,陈东宝在旁边也不闲着,一边不时地提醒注意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一边横着竹笛在孩子们节奏不稳或配合不大默契的地方带领一下,有时候则干脆叫孩子们停下来,重复做示范。“他们都是我的学生,其中有三个小朋友明天要去参加全国比赛的复赛!”陈东宝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向记者介绍。陈东宝爱出汗,而爱出汗的人据说都是热心人,陈东宝也不例外,三年前回到巴城之后,他先后教授一百多名小朋友学习竹笛,此外还常常到附近的学校里去给喜爱竹笛的学生办讲座,这些都是“义务劳动”,从不收费。
       东宝笛馆门额上的正式名称其实是叫“巴城笛馆”,显然,陈东宝这位曾经的企业明星、破产老板、一支竹笛走天下的流浪汉,如今在国内小有名气、走进过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走上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台的民间笛子演奏家,已经成了巴城人的骄傲。
       笛馆不大,一座普通的两进小院,却被主人精心布置成四个展厅。一走进第一展厅,记者就被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各式笛箫深深吸引,这都是陈东宝花费多年心血搜集到的珍品。藏品按照笛箫演进历史顺序陈列,并且配有图文并茂的解说,包括乐器的材料、形制、流派、沿革,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等。细细浏览下来,连记者这样的乐盲也大有收获。尤其让人惊讶与好奇的是,这里不仅有长不足三寸的小笛子,也有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演奏的两米多长的巨笛;不仅有常见的竹笛,还有玉笛、骨笛甚至是水晶笛,几乎每一支笛箫,陈东宝都能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中,有一支通体碧绿的青田玉笛,那是笛子大师俞逊发生前用过的。俞先生过世后,陈东宝几经周折,最后如愿获得此笛,虽然并非价值连城,但陈东宝如获至宝。对他来说,这支玉笛不仅是前辈大师精湛技艺的象征,也是一代笛王人生的缩影与写照,与笛相对,如睹斯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
       出了第一展厅,是个小小的中庭,葡萄已经过了收获时节,但架上依然绿意扶疏,两三串尚未采摘的紫红的浆果点缀其间,就像跳动的音符,让宁静的空间里顿时热闹起来。葡萄架下,是一组雕塑,三五个顽皮的孩子,抬着一只巨大的铜笛,嬉闹着正要走出小院去。
       和这些天真烂漫、呼朋引伴的孩子们不同,1997年,陈东宝握着一支竹笛走出家门时,心中是低沉而茫然的。此后十多年的经历,就浓缩在第二展厅。当初随他一起离开家流浪天涯的竹笛,就陈列在这里,还有他当时及流浪生活中穿的外套、戴的草帽、背的书包。当然也有他1998年在西安录制的自己的第一盘笛子独奏CD《流浪笛声》,还有文化部老领导高占祥的亲笔题字,还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讲座邀请函,还有他和弟子们在竹笛艺术舞台上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还有他编写的竹笛教程……
       在展厅的起首,有一张陈东宝流浪的路线图,南至珠海、深圳,北至北京,东至济南、曲阜,西至宜川、延安,几乎就是一张“长征”路线图。正是在这人生的长征途中,陈东宝终于获得了灵魂和艺术的新生。
       陈东宝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每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和师长,他都铭记在心。陆春龄、赵松庭、马迪、柯受良等很多艺术界或者非艺术界的师友,他都把和他们交往的故事和图片陈列在第三展厅,他指着一张照片能跟记者说上很久,有时,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回忆与深深的情感之中。第四展厅其实并不用于展览,而是专门用来作为笛箫演奏和交流的一个多功能厅。可惜,今天没有竹笛艺术界的朋友来拜访,否则记者就可以一饱耳福了。
       满足中带着一丝遗憾,记者随陈东宝来到与笛馆数步之隔的“笛艺堂”,这里是他的工作室,没事的时候,陈东宝就在这里写写毛笔字,喝茶看书,也作会客之用。或许是看出了记者的心思,当记者告辞时,陈东宝拿出一支精美的湘妃竹笛,站在门口吹奏起了欢快的《搭凉棚》,这是巴城传统民歌,而这支竹笛,则是巴城老乡、航天英雄费俊龙飞上太空时,陈东宝请人特意制作的。
       在返程的路上,那优美的旋律依然在记者耳边盘旋回荡,而眼前浮现的,则是在陈东宝工作室中看到的那幅匾额:“生活离不开音乐。”是啊,生活离不开音乐!
      【文章来源:昆山日报】
关键词: 巴城老街 东宝笛馆

下一条:公蟹的营养价值分析

上一条:八千里路蟹史踪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