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那些大闸蟹产业链底端的人们

日期:2012-09-17 浏览:699

 

 

多年以后,张田根从自家“农家乐”望出去,看到门前停着的一辆辆车时,总会想起17年前,蟹贩“阿五”来找他的情形。当年,这位来自太仓的蟹贩,每天上午10点风尘仆仆地开着摩托车赶到阳澄湖,他身材魁梧,一次就运走近300斤大闸蟹。彼时,一对3两到4两的阳澄湖大闸蟹,光批发价就是380元一对,那是一个“黄金年代”。

作为最早一批蟹农,张田根已养了19年蟹。 47岁的他经历了阳澄湖大闸蟹售价最高昂的时期,也曾受大闸蟹负面新闻牵连而导致蟹不好卖;他湖里的蟹亩数增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层出不穷的“洗澡蟹”,以及新的营销方式“蟹券”的冲击,更是令他感到苦恼:“我不会弄!自己养的蟹能早点卖出去就好,哪里还有时间弄那些! ”

种田改养蟹尝到甜头

1993年,土地被征用后,张田根和一批村民转为养大闸蟹。“最开始很多人都不愿意养蟹,政府还来做过思想工作,没想到第一年就赚钱了。”那时,阳澄湖大闸蟹由当地政府统一收购,再卖到香港和上海。那一年,他养了几十亩大闸蟹,不仅还清了养蟹的3万多元农业贷款,还赚了2万多元,“当时一年种水稻才赚两三千元。”

随后的几年,阳澄湖大闸蟹售价节节攀升,蟹农开始富裕起来。养殖得好的人家,一般一年多则赚10万元,少则赚七八万元,“阳澄湖大闸蟹最贵的时候是1995年左右,一对3两到4两的蟹,光批发价就是380元!”

“阿五”就是在1995年的一天,骑着一辆“幸福牌”摩托车来到村子的,他和另外一些常熟过来的蟹贩,将收购后的大闸蟹转卖到上海。

“阿五”的摩托车上挂着塑料桶和蛇皮袋,里面全是大闸蟹。下雨时,摩托车轮在泥泞路上直打滑,装的蟹又重,稍不留神就要翻车,“看他摇摇晃晃把车开走都好担心。”直到现在,张田根依然佩服“阿五”力气大,还怀念他的诚信,“那时没有电话,说好哪天来收购就一定会来。”不过也为他叹息,“凌晨就从太仓过来,又要赶紧去上海,赚的还是辛苦钱。”

“漂白蟹”造成严重损失

蟹贩的钱“好赚”大约是从1999年左右开始的。尤其是有人一笔转手生意就赚了5000元后,阳澄湖大闸蟹价钱高的“行情”开始流传,大批蟹贩纷至沓来。与此同时,阳澄湖大闸蟹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在巴城,先后修建起蟹舫苑,第一、第二大闸蟹交易市场。但随着养蟹和卖蟹队伍的扩大,阳澄湖大闸蟹是“洗澡蟹”、“漂白蟹”等负面事件也开始出现。“他们来了我们的生意就没有那么好做了。”说起竞争对手,巴城另外一个蟹农汪村兴很不满,“你叫他们把身份证拿出来看看,很多人都不是我们这里养蟹的。特别是有些蟹肚子又脏又黑,就用‘洗蟹粉’漂白,结果出事了,人家都说是阳澄湖大闸蟹不好。”

2006年,阳澄湖大闸蟹因“致癌风波”导致暂停销往台湾,令蟹农普遍损失惨重。张田根说,那一年他起码少赚近10万元。“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哪里有质量问题?湖水没有污染,湖面那么大,怎么去喂激素?但是很多人乱来,结果把名气也弄坏了。”
 

关键词: 正宗阳澄湖 大闸蟹 大闸蟹礼卡 大闸蟹礼盒

下一条:昆山加强出口大闸蟹检验检疫

上一条:艰辛大闸蟹养殖之路:既要防偷又要防天灾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