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大闸蟹“自然孕育史”

转载自:解放日报日期:2010-12-25 浏览:1137
       在全人工养殖时代,温室里孵大的大闸蟹面临种质快速退化的威胁,肉质不如从前那么壮、那么香了。而昨天,一场让大闸蟹回归原生状态的科技行动开始了 ——5000只处于交配期的雌雄亲蟹,被放流到崇明长兴岛水域进行“野化”。这些“准爸爸”、“准妈妈”个个背贴标签、螯上带环,首次由水产科学家全程监测其“自然孕育史”,评估此举对长江口蟹苗资源的增殖效果。

       “秋风起、蟹脚痒”,按照长江流域大闸蟹原有的自然习性,入秋后它们便开始“动手动脚”,从淡水湖向长江口长途跋涉,由湖蟹变为江蟹。至12 月,雌蟹、雄蟹来到长江口附近,在千分之一二咸度的水环境中,受到刺激而交配。交配后,受孕的“抱卵青蟹”肚子鼓胀起来,内藏几百万只受精卵。母蟹在咸度千分之十左右的九段沙湿地等地停留,经过三四个月的“孕期”,便孵化出“蚤状幼体”;又经20来天,“蚤状幼体”发育为米粒大小的“大眼幼体”,也就是蟹苗。此时,“爸妈”已走到生命尽头。6月到7月,蟹苗们又本能地趋向淡水,从江口洄游至崇明岛北支,逐步发育为俗称“扣蟹”的幼蟹。至8月,幼蟹进入阳澄湖、太湖等通江湖泊,开始育肥成长。再到次年秋季,新一代大闸蟹重出江湖。

       但如今,湖—江—海的洄游链被打断,野生蟹已几乎不见;大闸蟹从产卵到育苗都在人工环境下进行,扣蟹被直接投放到各片湖体中养殖。长期以来, “近亲相交”导致人工蟹生长渐慢、个体变小、品质下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过去,天然蟹苗会在一周里如潮水般涌入长江口内,苗种产量高达几万吨。尽管近几年上海已向长江口连续放流数十万只大闸蟹亲本,但它们的后代苗种还是不成气候,无法在长江口形成产量。因此,东海水产所承担起2009至2013年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通过大量放流带有标志的亲本蟹,考察人工放流对长江口蟹苗资源增殖、种质恢复的作用。

       据了解,每只亲蟹都经过上海市良种审定委员会筛选,并上了专利 “双保险”:一张贴标和一个环标,都印有唯一的5位编码,可在咸水中保持至少6个月。这些蟹爸、蟹妈从长兴岛到九段沙的过程中完成交配、“怀孕”、生产,一路上受到监测船和固定监测点“追踪”,重点采样监测“孕妇”抱卵蟹的出现位置、时间及数量、份量等信息。庄平表示,这一项目将坚持5年,科学评估上游水利设施、沿岸环境污染、江口渔民捕捞、人工增殖放流等因素对大闸蟹产卵场、产卵行为的影响,明确大闸蟹的生命链。他认为,由于大闸蟹生长周期较短,通过每年人工补充适量的优质亲蟹,并加以渔政管理,有望将长江口恢复为我国最大的大闸蟹集中产卵地,并重新形成一定的优质天然蟹苗量。
关键词: 正宗阳澄湖 大闸蟹 大闸蟹礼卡 大闸蟹礼盒

下一条:大雪过后浙江三门越冬青蟹大面积死亡

上一条:隔年蟹和二秋龄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