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造型美观,闪亮光泽,精巧玲珑,使用方便。螃蟹蒸煮熟了端上桌,热气腾腾的,吃蟹人把蟹放在小方桌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二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或乳白胶粘的蟹膏,取出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的轮番使用,一个个功能交替发挥,好像是弹奏一首抑扬顿挫的食曲。当用小汤匙舀进蘸料,端起蟹壳而吃的时候,那真是一种神仙般的快乐,风味无穷。靠了这蟹八件,使苏州人把阳澄湖大闸蟹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晚清的蟹八件又演便成了苏州女的嫁妆。传说,苏州闾门,一个富商嫁女,嫁妆有一百二十抬之多,什么金银首饰,什么被褥枕垫,什么桌椅箱柜,什么碗筷瓢盆……林林总总,好不周全气派。此处习俗,发妆的前一天,要把所有的嫁妆一抬一抬的配置装饰好,顺次摆放在街上,作一次检验,这正投合了富商要炫耀一番的心理。这天,热热闹闹,看嫁妆的人涌过来涌过去。在不绝的夸赞声里,却有一个工匠对富商挑剔说:“嫁妆九十九样,再添一样‘蟹八件’就百全百美了。”富商是个食蟹迷,听了,二话不说就让这工匠连夜赶制“金蟹八件”。第二天喜日,这一抬书写着“飞黄腾达”的蟹八件,在男家被围观,引起了轰动,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到了民国年间,这蟹八件就成了许多苏州女的嫁妆之一。
明清时代文人雅士举行蟹宴,不仅仅是吃螯剔肉,解馋饕食,而是品蟹、饮酒、赏菊、吟诗,为金秋时节的风流韵事。这种吃蟹的乐趣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笔下有充分而生动的描写,读之回味无穷,令人难忘。
也有人认为,这些工具是苏州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今天你添一件,明天我添一件,没有定论,只为合用。 由于并非寻常百姓用品,只在富庶人家使用,到了近代不仅难得一见,式样也简化了。在梁实秋的《雅舍说吃·蟹》变成了“食客没人一件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与古时相比倒退的厉害。
20世纪60年代后这套物件作为腐朽代表便逐渐从苏沪杭各大饭店、蟹庄的餐桌上消失了,而前些年有一阵又冒出过蟹八件的身影,但毕竟这些叮叮当当的饮食器械已经不太适合现代人的习惯了,据说用“蟹八件”拆完一只蟹至少得半个小时,如今谁还耗得起这个工夫。只不过是当时附庸风雅的一种象征,不过这也肯定只是在上流社会中有所流行,民间则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而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明朝那时也有几分相似,有不少附庸风雅的人群,“蟹八件”可能会成为不久之后的一种流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