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字蟹——阳澄湖大闸蟹发展的缩影

日期:2012-06-13 浏览:5049
     毛兆龙(1897—1969)小名阿四,巴城镇人。他出身贫寒,民国十五年(1926~)接手经营由岳母传下来的小鱼摊,以代上海“同顺泰”鱼商收购鱼、虾、蟹等水产品为主,从中提取8%的手续费。三年后,自立经营,挂出“义隆渔行”的招牌。民国十九年(1 9 3 0年),与上海“吴顺源”渔行老板吴乐士合资创建“公信冰厂”,并购买“同益号”轮船一艘。有了冰厂,可以对水产品进行保鲜;有了轮船,增强了运输效能。从此义隆渔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水产品收购远达吴县的黄桥、相城、田泾、同江泾、肖泾和常熟的唐市、梅李、浒浦以及本县的石牌等集镇。每天下午3时左右,阳澄湖一带渔民纷纷聚集到义隆渔行,把捕获的鱼、虾、蟹过秤进仓,并与各地渔行所收购到的水产品运来一并装船,运销上海,每天吞吐量有5~10吨。特别是深秋季节,阳澄湖大闸蟹上市,义隆渔行每天收购量多达4~5吨。大闸蟹经过精心挑选,分等装篓,每只半斤左右为一等,3两左右为二等,要求只只完整无损,鲜活强健。竹子编制的蟹篓盖头上,用红漆写一个毛,字,作为标记,并标出等级和重量。质量上乘的“毛”字蟹送到上海,倍受青睐,在上海市场上获得免检信誉。杨树浦菜场、闸北菜场等水产市上,每天清晨要等巴城阳澄湖‘‘毛’’字蟹到达后方始开盘喝价开秤。好多著名饭店、酒家都争相购买“毛”字蟹,为了表明出售的是正宗巴城阳澄湖大闸蟹,将写有“毛”字的空篓放在门口,招徕顾客。有的店家把巴城阳澄湖大闸蟹做成霓虹灯广告。上海渔商还将阳澄湖蟹用飞机运往港、澳地区等市场销售。
      《巴溪志》说:“水产鱼、鳖、虾、蟹之类,颇繁殖。上海商贩来巴,收储冰箱,专轮驰运,颇能获利。”就是说的义隆渔行的经销情况。为了扶持捕捞生产,毛兆龙每年到上海钱商那里借贷资金,无息发放给缺乏生产成本的贫困渔民,所以阳澄湖一带的渔民,都愿意把水产品卖给义隆渔行。沦陷时期,“同益”轮船被日寇夺去,运输发生困难,经营范围逐步缩小,但“毛”字蟹在上海市场上依旧信誉很高。每到蟹汛,各地的商贩、顾客不招自来,形成了巴城镇蟹市贸易的传统。
      解放后,阳澄湖蟹继续为巴城镇的著名特产。1954年,义隆渔行停业;1956年,毛兆龙加入宋家高级社,公信冰厂折价人社归集体经营。
      毛兆龙为开发当地得天独厚的水产资源竭尽全力,他把捕捞、收购、储运、销售配套成龙,使阳澄湖大闸蟹打出品牌,做出信誉,提高了巴城镇的知名度,其功不可没。义隆渔行原号坐落在巴城镇老街西头,为一座三开间门面的两层楼房,铺面朝北沿石板街,码头朝南靠杨林塘,河埠石阶至今原样保存。毛兆龙的孙子毛宇达,克承祖业,现在也从事蟹业经销,生意做得相当发达。50年代,昆山每年捕捞河蟹,产量稳定在80—90吨。1958年10月,巴城镇叙丰渔业社,精选40只阳澄湖大闸蟹,每只重量半斤左右,送往北京中南海,献给毛主席老人家品尝。为此,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复信,表示亲切的谢意。经办人原水产大队队长杨水根现已退休,每当提起这件事他总感慨不已,感到十分光荣。60年代开始,由于内港层层设簖,江河设闸筑坝,河蟹通道受阻,生态破坏,蟹苗难以洄游,产量锐减。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持品牌,增产增收,当地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从开闸纳苗、采苗放养,到人工育苗养殖获得成功,进而向全市推广,使河蟹产量逐年稳步增长,成为昆山市农副产品一项重要的支持产业。
关键词: 阳澄湖大闸蟹 “毛”字蟹

下一条:“蟹八件”的前世今生

上一条:蟹黄豆腐的制作方法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