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穷渎中作蟹断

日期:2011-08-22 浏览:18510
       断,又作簖、椴,还称为沪,是植竹于河用以捕蟹的一种渔具。对它,陆龟蒙描绘说,“万植御洪波,森森倒林薄”,皮日休描绘说,“波中植甚固,磔磔如虾须”,它一排溜地用许许多多竹子,插入水中,或直或曲,横贯河道,森森然,磔磔然,林薄一般,虾须一般,截流,阻断,从而捕蟹。

       这种断一开始就被称作蟹断,原为捕捉螃蟹的专用渔具。它始见于旧题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七《山璪》条:“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断。”南朝宋元嘉(424-453)初,也就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在今浙江西南富春江左岸的富阳一带,已经有人用断捕蟹了。不过,从“于穷渎中作蟹断”看,这蟹断是被置放在沟渠或河川尽头的,透示出那时候似乎还未掌握螃蟹的洄游习性。根据螃蟹的洄游习性,途中阻断它,从而捕捉,是在唐代:

       (蟹)早夜觱沸,指江而奔。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曰蟹簖,断其入江之道焉尔,然后扳援逸遁而去者十六七。······自江复趋于海,如江之状,渔者又簖而求之。(唐·陆龟蒙《蟹志》)

       这个记载,一方面说明了螃蟹每到秋冬之交,要像泉水一样涌出,成群结队,由栖息地奔向大江,并沿着大江奔向大海,有洄游的习性,一方面又说明了渔者掌握了螃蟹的洄游习性,在江上和江口,用竹编成帘,挡住它,再加捕捉。于此,不仅把这种渔具为什么叫做蟹断说明白了,而且把用蟹断捕蟹的原理也讲清楚了,比起南朝宋时期富阳渔人的用断捕蟹更有了一种清醒的觉悟。

       自此之后,以蟹断捕蟹被沿用:

       蟹至秋冬之交即自江顺流而归诸海。苏之人,择其江浦峻流处,编帘以障之,若犬牙焉。(宋·傅肱《蟹谱·簖弊》

       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明·吴宽《雨后杂兴》)

       编竹为栈截水中,由南岸以及北岸,间三四步,曲其势作门,门内多歧,覆以筁,空一隅置竹匣,形圆而锐上,谓之老人头,高出簖上,天光透入,蟹阻于簖,遇门而入,渐狭且黑,不可退,见天光,上就之,遂困于匣。(清·焦循《北湖小志》)

       编竹为篱,横置于河中,篱之一端置一方形口器,其名曰簖。簖开方洞,有门上下活动如闸然,置避风之灯火,蟹见灯火则上篱而趋入簖中,渔者即可乘机将门闸上,逐一捕捉,如遇蟹阵,每夜能获数十斤。(民国《宝山县续志》)

       船至簖边,灯一点,但闻簖上“鹿鹿”作声,如急雨打荷,提灯一照,大蟹小蟹,如虫若蚁。(公今度《蟹肥乡情浓》)

       可见,这种捕蟹工具不断改进:构成“W”状,蟹簖设有若干口子,每个口子挂一个网筒,筒口装有倒梭,俗称龙梢,螃蟹只要经过蟹簖,一见阻断,便寻找出路,七拐八弯,于是会乖乖地爬进龙梢。

       阻拦式的蟹断,源远流长,普遍采用,省力高效,是一种依据螃蟹洄游习性而设计的渔具,一种显示了中国渔民聪明才智的渔法。
关键词: 蟹断 专用渔具

下一条:持螯赏菊花

上一条:稻熟蟹正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