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魈偷蟹反被困蟹笼

日期:2017-06-08 浏览:4202
                                                                     

        蟹笼的名目,也极为驳杂,不过大多与竹有关。早期的蟹笼名为“蟹篝”,南宋高似孙《蟹略·蟹篝》曰:“篝者以竹为篓,上接簖帘者也。陆龟蒙曰:笱即篝也”。可见,篝是一种接在蟹簖上的篓状渔具,也即蟹笼的异名而已。踈寮诗云:“自携笔具呼西舟,好风吹蟹归鱼篝”,说的是篝的乐趣。此外,蟹笼也称蟹簏、蟹笱、蟹筌,都是竹器。蟹簖虽不是蟹笼,有时却也可代指蟹笼,清末王孙溥心畬画过一幅《山魈图》,题画诗云:“深谷无人踟蹰行,偷来蟹簖喜还惊。早知变木遭熏炙,不若空山赋月明。”山魈是山中古木之精,它最喜食蟹,常于山间溪流中偷取渔夫布设的蟹笼,托名为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说山魈“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原来山魈吃蟹还是动烟火吃熟食,甚至还要放盐,山魈也算是妖魔中最懂蟹的,而山魈的原型,可能是一种食蟹猴,喜于海洋潮汐带以及山间河床地带寻找蟹类和贝类为食,它被神化为山魈木怪之时,食蟹的本性也一并保留下来,因此,蟹笼也成为各类山魈图像的标志性符号。

         在溥心畬的题画诗中,用蟹簖指代蟹笼,是一种较为古雅的用法,在某种程度上,蟹簖与蟹笼已经可以互通。至于山魈偷蟹,则是一个颇有渊源的掌故了,南朝祖冲之《述异记》中记载了一个山魈偷蟹的故事,是山魈与蟹笼故事的母本:

        宋元嘉初,富阳人姓王,于穷渎中作蟹簖。旦往视,见一材头,长二尺许,在簖裂开,蟹出都尽,乃修治簖,出材岸上。明往看之,见材复在簖中,败如前。王又治簖,再往视,所见如初。王疑此材妖异,乃取纳蟹笼中,系担头归,云:“至家当破燃之。”未之家三里,闻中倅动,转顾,见向材头变成一物,人面猴身,一手一足,语王曰:“我性嗜蟹,此实入水破若蟹簖,相负已多,望君见恕。开笼出我,我是山神,当相佑助,使全簖大待蟹。”王曰:“汝犯暴人,前后非一,罪自应死。”此物转顿,请乞放,又频问君姓名为何,王回顾不应答。去家转近,物曰:“既不放我,又不告我姓名,当复何计,但应就死耳。”王至家,炽火焚之,后寂无复异。土俗谓之山魈,云:“知人姓名,则能中伤人,所以勤问,正欲害人自免。”

  祖冲之所记的山魈故事,与蟹簖密不可分。王姓渔夫在河里预先设置了蟹簖来捕蟹,早晨去看蟹簖,发现蟹簖总是被一根二尺多长的木头撞开栅栏,蟹都从豁口处跑光了,这种怪事一连出现三次,渔夫认为这根木头是妖怪,就把木头装进蟹笼里,要拿回家将其烧掉。原来这块木头正是山魈所变。出奇的是,以山魈的神通,居然被困在蟹笼里,不能冲破竹篾编织的笼子,蟹笼在这里被赋予了某种镇压邪祟的神异属性。山魈尚且难以脱困,更不用说入笼之蟹了,也从另一个角度阐发了蟹笼能入不能出的重要功能。当山魈在蟹笼中现出原形,向渔夫求饶,并自陈“我性嗜蟹”,希求渔夫宽宥,而渔夫不为所动,仍然置之不理,终于将其焚化,山魈就这样被渔夫给烧死了。渔夫对偷蟹者实是深恶痛绝,下手毫不留情。其实像蟹笼这类定置式的渔具,最怕有人半路来偷,蟹笼的安危与否,也最能看出世道人心。溥心畬想必是熟知这个典故的,所以才写下“早知变木遭熏炙,不若空山赋月明”的题画诗。可据此典推知,蟹笼至少在南朝时代就已经很普及了。故事中的渔夫设置蟹簖和蟹笼,每天早上都要去收一遍,可见捕蟹已非偶尔为之的“打牙祭”,而是以此为业,作为生计之根本。据《蟹谱》载,五代时钱氏据有江南,曾“置鱼户、蟹户,专掌捕鱼蟹”,可见渔业生产的分工进一步细化,鱼和蟹的生产各有分工,江南渔业之兴盛,可以想见。
   ​
关键词: 蟹笼 蟹簖 山魈 神话传说

下一条:全蟹粉煲仔饭的做法

上一条:蟹笼的历史,吃货们看看蟹是怎么捕来的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