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名誉馆长、75岁的王同宝风尘仆仆从南京赶到昆山巴城,看看陈列馆,送上他收藏的10幅书画藏品。单薄的身材释放着传播文化的大气,指着他的一件件“宝贝疙瘩”王老打开了话匣子……
心系收藏捐赠,巴城老街迎来传奇
江苏淮安是王老的故乡,后来到南京读书与工作。那么,王老怎么会选择把自己的宝贝赠给古镇巴城呢?这还要从他收藏捐赠的经历说起。
1984年,只是一名普通职工的王同宝,为报答母校南京23中的恩情,走上了书画收藏之路。从那以后,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以交朋友的方式跟书画家打交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而求得他们作品,同时他的执着感动了一些书画界的朋友,他们把自己的藏品转送给了他。当然,他也花了100多万元买了一些书画。王同宝收藏到了一定时期开始捐赠藏品。从1994年4月26日开始,他向江苏省美术馆捐赠2件书法,向母校南京第23中学捐赠80件书画作品,此后,他手里还有400件藏品,他一心想为这些藏品找个好地方捐赠出去。
2007年10月26日,丹桂飘香的日子,王同宝应巴城镇政府邀请参加好朋友朱育莲捐赠所建的玉峰古文物博物馆开馆庆典。在当天的宴会上,昆山有关领导建议王老在巴城建座书画收藏馆。巴城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镇领导对文化的重视,让王老产生了相同的想法。随后巴城镇领导及有关文化人士经过多次沟通和协调,使王老与巴城镇达成建馆协议。2008年4月,王老向巴城镇政府捐赠400件书画作品,当年9月,巴城镇政府建成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巴城的领导为我想了很多,专门出版了《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书画选集》,还建设了陈列馆,派专人管理,让我收藏的书画作品有了归宿,我非常感动。”王老激动地说,“我愿意用我的藏品为巴城古镇再添几分文气。”
名家力作荟萃,老街激荡书画新风
走进面积370平方米、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题签的王同宝书画收藏陈列馆,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错落有致的书画作品让人心旷神怡。该馆于2010年11月16日在巴城镇开馆,首开国内镇人民政府为书画收藏家个人建馆的先河。
收藏陈列馆里的书法收藏有林散之、高二适、萧娴、费新我、徐邦达、沈鹏、苏局仙、武中奇、尉天池、言恭达、朱关田、周志高等名家作品,绘画收藏有陆俨少、宋文治、亚明、魏紫熙、陈大羽、黄养辉、李剑晨、傅小石、傅二石、萧平等名家作品,囊括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书画家作品400件。从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副主席、理事一级到各省市自治区美协、书协主席副主席和书画院院长一级作者的作品占有相当比例,这是陈列馆藏品有别于他人的一大特色。据专家保守估计,王同宝目前捐赠巴城的名人书画市场价值在3000万元以上。“我是只收藏不出售,就像陆俨少的精品山水价值百万元以上,我也没有动过出售的念头。我的心愿是最后全部捐赠社会,为文化事业大发展贡献微薄之力。”王同宝说。正是缘于这样的品质,王老得到了一些名家的支持。收藏陈列馆里的书法藏品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让人难忘的是一进门的第一展室墙上的书法作品。这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清朝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撰写的条幅,笔力遒劲,饱满大气。当时老人已是107岁高龄,写下此书,可见苏先生对王同宝收藏捐赠事业的高度认可。
还有一幅作品更是不同凡响——著名左笔书法大师费新我撰写的条幅,这是王老的一位朋友转赠给他的。这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毛主席诗句作品,洒脱圆润,浓淡相宜,虽为左书,却胜过右手,让人开阔眼界。
宋文治先生的《江南三月》册页意境优美、层次分明、笔法清新,展示了天高地阔的江南风光,为陈列馆增添了永远的“春色”。
王老的陈列馆建成以来,有很多领导和游客前来参观,大家交口称赞;一些书画名家看后也称道不已。
精心“侍弄”宝贝,文化之美陶醉蟹乡
王老是个认真的人,也是个注重细节的收藏家。他在藏品陈列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当初,从设计展位到具体布展,都是他亲自做的。一幅幅藏品被他分好种类,错落排布,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同时,他对藏馆的珍藏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着一幅幅书画藏品对记者说:“接下来,我想对各位作者的身份介绍一下,这样参观者对作者可以了解得更多一些。
王老已至古稀之年,他虽为陈列馆名誉馆长,可经常从南京来到巴城“侍弄”他的这些宝贝。今年春天,天气潮湿,他对仓库里的藏品储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决定在有生之年把那些仓库里没展出的藏品再轮流展示出来。
这些年,王老为了收藏书画作品,付出了很多心力、财力,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不是疲惫而是兴奋与喜悦。“收藏家肩负着将前人的传世之作和当代书画家的优秀作品流传后世的历史责任,我为此努力而倍感骄傲和自豪!”王老说,“我虽艰辛,可目的达到了,很开心;我退休至今,没有生过病,多好的事情!”
作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的王老,还出版了一本记录他收藏过程的书《收藏的足迹》,书中详细记录了与一些书画名家的交往以及获得一些书画名作的经过,文章自然、简洁,像聊天一样,读来很亲切、很生动。
夕阳照在老人的面庞,28个春秋的精心收藏,让他的陈列馆大花园姹紫嫣红;文化之美,陶醉了阳澄湖畔,为老人的人生镶上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