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说起吃蟹,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鲁迅。
很多文豪,同时也是“吃货”,鲁迅就是其中之一。而在鲁迅的日记中,更是屡屡提到吃蟹。秋风渐起之时,便是鲁迅最爱的食蟹之期。
蟹,让鲁迅的生活增色不少。鲁迅对于螃蟹,有两种吃法,大的就隔水清蒸,加点调料,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蟹的鲜味;小一点的,就和上面,用来做成油酱蟹,这是一种下饭的小菜,在当时颇为流行。
除了自家吃,还能用来送人。鲁迅一向给人的感觉,是脾气不好,通俗点说,就是“不会做人”。可其实,这也得看人。对于那些至交好友,鲁迅的礼数还是挺够的,经常去买一些阳澄湖的大闸蟹,用来送朋友。
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鲁迅这种“食不可无蟹”的生活,堪称高端了。
真实情况如何呢?恰恰相反。民国时期,蟹还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那会儿,螃蟹多,且吃的人少。为啥?因为不顶饿,不充饥,还不如大米来得划算。有一奇特现象,在法币改革后,物价上涨,米价飙升。很多穷苦人家,吃不起米,于是只能吃螃蟹充饥。在当时的老照片或各类记录中,时时可见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螃蟹在当时不仅不“高端”,反而还挺普通,特殊时期甚至比米价还便宜。吃螃蟹的,大多是两极分化,一种是“高大上”,专门搜罗各地有名的螃蟹,品蟹喝酒,附庸风雅;另一种,是穷到了极点,米都买不起,就吃点普通的螃蟹充饥。
民国初年的螃蟹,不过几毛钱一斤。在当时,这个价格也就比鲜鱼的价格略高一点点,但整体上还是一个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