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是阳澄湖蟹每年一上市便启动的重点工作。在轰轰烈烈的打假运动中,“阳澄湖”大闸蟹的名气越来越响,“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也赢得了业内业外的广泛认可。年年更新防伪标识和查询渠道,推出产地指导价,确定统一的开捕日期等,都可见协会在“行业规范”上的积极作为。然而,有的问题依然存在,有媒体调查发现,在9月17日统一开捕之前,市售和网售的阳澄湖大闸蟹已经远远超出了养殖总量。让笔者困惑的是,行业协会似乎也出现了“把关不严”的迹象:为满足一些经销商抢占中秋市场的要求,破例允许少量自由养殖的规模水面提前捕蟹上市,但并不会发放统一的防伪标识。如 此一来,就等于行业协会默认 “在开捕前没有标识的大闸蟹也可能是正宗阳澄湖”,至于那个“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这就给今年乃至今后的假冒留下了一条 “合理的缝隙”。其实,协会应该明白,“打假”从来都不仅仅是对外的。
在上海市民每年吃掉的大闸蟹总量中,阳澄湖大闸蟹只占非常小的比例, 一年供沪产量只有400吨不到。但为何“阳澄湖”一蟹凌驾到了各地大闸蟹之上?业内人士表示,上海市场上的大闸蟹来自全国30多个产地,若论品质,各地大闸蟹都有品质上乘的蟹,稍微了解行情的人都知道,如今太湖蟹、固城湖蟹等口碑也越来越好,甚至上海本地黄浦江上游产的大闸蟹品质也不赖;可以说,广大消费者的“非理性”,助长了阳澄湖假冒现象。一位卖蟹人曾告诉笔者,自己也想打其他产地品牌,但消费者只认“阳澄湖”,逼得他们不得不假冒。“客人明知是太湖蟹,也要求在蟹上刻上阳澄湖字样”的常见现象,就说明了这并不仅仅是卖蟹人的错。若广大市民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给各地大闸蟹公平表现的机会,也许自己会少花许多冤枉钱,而“阳澄湖”及其假冒者则也许会把更多精力用在“养殖、推出更多好蟹”上。(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