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巴城人在庙会、灯节、婚丧礼仪上都要载歌载舞。当地流行甚广的《划龙船》《荡湖船》《踩高跷》等,倍受百姓欢迎。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文艺的发掘、采集和培养。1954年,省文艺专家到巴城采风,同时辅导、鼓励民间艺人恢复各种民间歌舞,从而激发了当地艺人的创作热情。
巴城民间艺人汪菊林,多才多艺。他只上过几年小学,由于自小爱好文艺,所以对民间文艺的造诣颇深。当在田里耘稻时,就跟人学唱山歌;当镇上来了戏班子做戏,或是唱书先生在茶馆演出,他就去看戏、听书;当欣赏到精彩表演时,他就模仿。日积月累后,使他变得心灵手巧。他学会了丝竹演奏,能歌善弦,自拉自唱着乡音俗调。每逢庙会或节日,镇上开展娱乐活动时,他总主动报名参加,登台亮相。巴城是
大闸蟹的故乡,汪菊林对
大闸蟹的形态、肢节、爬行规律烂熟于心,他突发奇想,编创了《阳澄湖大闸蟹舞》,根据蟹的生活规律和行动特点,以歌舞的形式把大闸蟹的诙谐动人,憨态可爱的律动展现在舞台上。他在舞台上拥抱
大闸蟹,边唱边跳,妙趣横生。曾参加了1958年江苏省群众文化会演并获优秀演出奖。“大蟹舞”借用木偶戏的表演手法,将独特的构思融会贯通于巧妙的彩灯技艺中,至今在巴城百姓中传为佳话。
在1979年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时,昆山市文化馆也把阳澄湖大闸蟹搬上舞台,创作了舞蹈《阳澄湖蟹讯》。在创作过程中,把“蟹模型”搬上舞台,并用民乐伴奏,富有民间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曾多次到巴城采风,得到了民间老艺人汪菊林的指导。观摩捕蟹情景,提炼舞蹈动作,连舞美、服装都来自阳澄湖的灵感。舞蹈曾先后在全县演出十三场,约数万观众,至今演出盛况还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