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旅图】寻佛记:十朝古刹 崇宁古寺

日期:2014-06-18 浏览:4570
崇宁古寺

        当下的中国,除了个别地区,整体宗教氛围并不浓厚。但是在历史上,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宗教在中国得到大发展,其中佛教最为盛行。



        唐朝的杜牧曾在七绝诗《江南春》中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描述的江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尽管在现如今,我们已经无法再直观的感受那般场景,但是在“蟹乡”巴城,我们似乎还能寻找到,那个梵音渺渺时代遗留下的香火余烟。



        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八年(公元509年),有“皇帝菩萨”之称的梁武帝在江南敕建了一座新的寺庙,这便是崇宁寺。梁武帝,即萧衍,南梁开国皇帝,虔诚的佛教徒,多次舍身出家。



        民国时期的巴城地方志《巴溪志》曾载:“夫十朝古刹,一方香火,福国佑民”,从梁武帝敕建算起,崇宁寺已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将崇宁寺称为“十朝古刹”毫不为过。




       1500年终究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崇宁寺也如万事万物一样,在千余年间经历着各种起伏变故,历代屡有兴废。事实上,今日我们所见的崇宁古寺所在地并非原址。崇宁寺最早的地址位于现在的巴城老街北侧,即巴城小学所在地。崇宁寺最早也并非寺,而是庵。直到明天顺八年即公元1464年,“戒行精严,勤于禅学,以仁善化人,以道德律己”的苏杭名僧存鼎重新扩建,才将名字改为今日所称的崇宁寺。



       当时的崇宁寺,前有山门,置四天王与石弥勒佛,后隔园地,雄峙正殿,旁置巨钟,正殿设两庑廊厢,座罗汉五百尊。后殿石级石柱。寺北偏西有佛楼斗姆阁,东为僧舍神殿20余间。整个寺刹高大恢弘,气势非凡。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又得以重修,是当时昆山著名的佛教丛林之一,法事活动频繁,在信徒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根据《巴溪志》的记载,当时的崇宁寺西临巴城湖,北望古虞山,风光独秀。一篇名为《禅寺钟声》古诗中曾写到:“古寺白云封,红尘隔几重。一僧清早起,敲动景阳钟”。描绘了寺僧晨起敲钟的日常生活情景,这也就是古时“巴溪八景”即“巴城八景”——之一的“禅寺钟声”。(注:巴溪八景:“虞山积雪”“玉岫行云”“阳澄烟雨”“笠浦风帆”“湖亭月色”“禅寺钟声”“芦滩落雁”“塘岸网鱼”)




       崇宁寺后又经日寇侵华,毁于战火。1983年8月巴城小学建教学大楼时,将最后所剩的后殿拆除,至此,殿宇全部毁之无存。千年古寺最后成为孩子们接受教育和享受童年的场所,对于佛来说,应该是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然而事实上,崇宁寺的香火并没有因此熄灭。2002年,在多方努力下,崇宁寺易地重建,2005年9月25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暨玉佛开光仪式,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现名誉会长一诚法师为新寺题匾,这便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崇宁古寺。


 

      崇宁古寺位于阳澄湖畔,建筑风格采用明代样式。寺前的觉悟桥及飞檐斗拱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雄踞守寺大院的中轴线,东边是曲椽弧顶走廊的僧舍及装修典雅而现代的僧人学习室。








 
       西边是玉佛阁,四根名贵巴西红木立柱高撑,阁上藻井庄严华丽,内供有近两米高的缅玉玉佛。寺西侧临湖之畔,建有佛光山庄一座,馨和素雅、清朗大气,可供游客起居之用。古寺新韵、风景奇绝、水天一色、梵呗天乐,既显佛地之悠远清韵,也便游人之休闲怡情。
 





       明代吴门画派著名画家沈周在《夜宿崇宁寺》诗中有云:“佛座庄严苔借碧,僧窗点缀叶留红;灯临浊酒三更月,棹倚重湖叠浪风。”描写出了崇宁古寺深夜良宵人天俱寂的幽雅风致,如今抚贤追思,犹令今人心下思慕、感慨神往。
 


        如今佛门信众和游人旅者进入古刹,则会举首凝望临湖牌坊上题刻:“欲植净因莫问他处,思归正道且入此门”,闻此清凉禅语,定会使人顿生参佛之心。走出古寺时,也必会注视牌坊上楹联:“娑婆有尽莲台在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临别之际再度聆听此金玉良言,则会使归人在兴尽返程之时遐思迩想、回味绵绵。
 


 

关键词: 阳澄湖旅游 巴城旅游 崇宁古寺

下一条:【阳澄旅图】阳澄湖赏荷季之莲池湖

上一条:《芙蓉四蟹图》齐白石三次画蟹 彰显大家风范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