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食谱】揭秘:阳澄湖大闸蟹的早餐

日期:2014-05-22 浏览:4414

【前言】

秋季,菊有黄华,大闸蟹成熟,鲜香蟹味刺激着每个食客的味蕾。任何美味都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要么需要纷繁复杂的烹饪,要么需要对于食材的耐心等候,大闸蟹属于后者。

春蟹秋食,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最终的结果,而忽视从春季投苗,然后经过七个月漫长生长的过程。正是因为忽视,缺乏了解,才让谣言有了滋生的空间。对于阳澄湖大闸蟹的喂养,谣言更是不绝于耳。从谣传喂养腐败动物尸体到喂养避孕药,千奇百怪,甚至荒诞。

在对食材缺乏基本了解与信任的前提下,食,就变成了一种本能的果腹行为。本期《阳澄食谱》推出一期特别内容,和你一起去探寻诱人蟹味背后的故事。


阳澄湖,古沼泽遗存,保留了水浅、草多、矿物质丰富的优越环境,使之成为大闸蟹黄金产地。清晨的阳澄湖,被轻薄的水汽笼罩。初升的太阳映在湖面,洒下一条金黄的光波。尽管身处中国经济核心区,但阳澄湖似乎未曾改变,依然保存着千百年前文人笔下的模样。
 

阳澄湖大闸蟹的早餐


阳澄湖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从中受益的不仅是大闸蟹。站立在水草之上的白鹭,静静的盯着湖面,等待早餐的出现,那是阳澄湖给予它们的恩惠。白鹭在湖面上自由的飞翔,啼鸣划破阳澄湖的安宁。动与静相得益彰,阳澄湖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时过境迁,大闸蟹的生长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于大闸蟹洄游水路被阻断,野生蟹已经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科学化的围网养殖,在最大限度保留大闸蟹野性的同时,实现精细化的喂养,大闸蟹的品质得到提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维持千年的基本生活规律。在已经进入高度城市化的今天,对于阳澄湖蟹农而言,那依然是生活的主要节奏。实际上,蟹农们的劳作在日出之前就已经开始。凌晨三点钟,准备大闸蟹的早餐食材,这样的忙碌要一直持续到天亮。湖面视线变得较好之后,将大闸蟹的早餐搬运上船,在渔船的马达声中,开始一天辛苦的劳作。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和来自海洋的带鱼,穿越时间与空间,因为大闸蟹,两者产生了交集。玉米被称为黄金食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每100克带鱼含蛋白质18.4克,脂肪4.6克,还含有磷、铁、钙、锌、镁以及维生素a、b1、b2等多种营养成分。荤与素的搭配组合,构成阳澄湖大闸蟹的主食。两种食材经过消化、吸收,加之阳澄湖水的滋养,一起促成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甘醇口感和丰富营养。
 


 

每个围网养殖场为20亩水面,像农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这些水面就是蟹农们的“一亩三分田”。玉米和带鱼只是阳澄湖大闸蟹早餐的原材料,进入围网养殖场后,蟹农还需要将二者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搭配。带鱼的白,玉米的黄,虽然大闸蟹没有那么多的色彩感官,但至少在喂养者看来,这些符合了撩拨食欲的基本色彩元素。
 


 

一切准备妥当,换乘小船,船篙插入清澈的湖水中,喂养工作正式开始。阳澄湖,湖如其名,湖水透彻。湖水通透度高,带来的是充足的光照,促进了水生物的繁殖,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天然养料。
 


 

弯腰,舀起一铲食料,站起,均匀洒向湖面,看似简单的流程,要在整个喂食过程中重复近百次。现阶段,每隔一天就要进行喂食。进入大闸蟹的生长旺盛期,食物需求量极大,每天都要投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阳澄湖的蟹农用这种近乎枯燥的动作,喂养出享誉海内外的一品好蟹。
 


 

辛勤的劳动,终究会获得喜人的收获。此时的阳澄湖大闸蟹正经历入湖后的第二次脱壳,个头也比刚投苗时明显长大。再经过约四个月的用心喂养,待到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时,鲜香四溢的阳澄湖大闸蟹又将成为秋季餐桌的主角。
 


 

【后记】

       阳澄食谱:不止在舌尖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速发展的经济,全世界都在高速运转的时候,位于江南一隅的那片灵秀湖泊,以及湖泊养育的渔民,依然延续着几百年来固有的节奏。遵守着古老的时节——那是人与自然的约定,朝夕劳作。渔民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行业,保留着现代社会弥足珍贵的淳朴性格,恪守着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诚信。

       谣言,损害的不仅是群体之间的信任,更是对于被造谣者的伤害。尤其是对于蟹农而言,那些谣言,践踏的不仅是他们辛勤的付出,更是对他们所坚守的传统价值观的挑衅。

       谣言止于智者,但首先止于知者。但愿这样一份特殊的阳澄食谱,能够化解品蟹者的疑虑,增进群体之间的了解、理解,这也是《阳澄食谱》栏目设立的初衷之一。
 

关键词: 阳澄湖美食 大闸蟹黄金产地 大闸蟹美食 阳澄湖蟹农

下一条:【阳澄旅图】凿木流年——江南木雕馆

上一条:【阳澄旅图】巴城老街上的中国史:玉峰古文物展览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