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朝思亲日。随着清明的到来,各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蹴鞠、植树等等民俗不一而同,而烟雨蒙蒙的江南,清明,最少不了的还有一道美食——青团子。
江南一带的青团子,最著名的还属巴城正仪镇上的青团,每到清明时节,古镇便熙熙攘攘,接踵而来的都是购买青团子的人。清明时节的雨纷纷扬扬,细细密密把天地间织成一片潮湿的网,这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青团子的喜爱。
青团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传说巴城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浆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后来镇上中心桥南一爿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大娘从赵慧处学得了这个秘方,从此青团子供应于市场,成了一种色味兼美,饶有乡土特色的点心,在清末年间曾被列为节令贡品。
制作青团子采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野草洗干净泡在盛石灰的盆里,在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捣烂,拧出青汁,配上糯米、早籼米磨成的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枣泥、玫瑰等等其它馅料的,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另用熟菜油均匀地用毛刷刷在团子的表面——这就成了!
刚出笼的团子葱绿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如今的青团子不仅仅只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对亲人的追思以及民俗的传承,为每年的清明时节增添一抹亮色。